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钞票是我国人民对银行券和政府纸币的俗称。中国历史上将纸币称为“钞”。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人们最初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是货币。纸币、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出现后,人们又把它们纳入货币范围之内。那么,你知道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是什么纸币?下面排行时报网就给各位介绍下大明通行宝钞,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货币形状大明宝钞一贯钞票票幅面积为338×220毫米,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初行宝钞时,一石米值钞一贯。
铸币概况大明通行宝钞,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政府议行钞法,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下诏由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名义发行。后废中书省由户部印制。有明一代的270多年中,就只发行过这一种宝钞。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朝廷又发行小钞5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小钞票幅较小。永乐以后印行宝钞仍用洪武年号,且禁止民间用黃金、白银买卖交易。
在11种不同面值的“大明通行宝钞”中,票幅最大的就要属一贯钞了。它长34厘米,宽22厘米,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纸币。同时,大明通行宝钞还是中国流通时间最长的纸币。
明代发钞具有四个特点:其一,这种“大明通行宝钞”的印制和发行权始终是集中于中央政府,这种统一性是前代不曾有过的;
其二,不兑现,不分界,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规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不改币名和形制,币制始终如一;
其三,明代钞法的一大漏洞,就是它的倒钞法。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政府曾定倒钞法,在各地设行用库收换昏烂钞。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又规定了调换昏烂钞的界限,凡票面金额、文字可以辨认的都可以继续使用,不许对用旧钞买货者提价,但实际上,政府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差别价格,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其四,明钞的发行,推行只出不进政策,即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政府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这些特点充分暴露了大明钞法剥削的本质。
明代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而“门摊课程”即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人和普通老百姓用钞,但收效不大。
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绝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年前后,纸币时贬时升,两浙、福建、两广、江西一带一贯纸钞只能换铜钱250文。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两浙、福建、两广、江西一带一贯纸钞只能换铜钱160文。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5文。正统以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米价一石涨到宝钞一百贯,明钞已不能通行,“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到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银和钱进行交易。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明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