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BSA世界排名系统变化史
1977年,斯诺克世锦赛首次进驻克鲁斯堡,随后在那里扎根,为了确定那一届世锦赛的种子序列,WPBSA根据1974-1976年三届世锦赛的成绩对当时的职业球员进行排名,斯诺克领域正式引入了排名制度,里尔顿凭借着那三次世锦赛全部夺冠的成绩,成为第一位世界第一。
时至今日,世界排名已经运行了将近40年了,在此期间,排名体系也经历了多次变更,本文根据Cue Tracker上面的资料,为大家整理了世界排名系统的变化历程。
根据决定排名的方式,可以将排名体系的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代:(1)场次时代:1977-1992;(2)积分时代:1992-2014;(3)奖金时代:2014至今。
现在所处的便是奖金时代,根据两个赛季内球员在排名赛上获得的成绩奖金排定名次。本文重点介绍场次时代和积分时代,根据积分排名系统的变化,这两个时代也会分为若干个时期。
▍场次时代(1977-1992)
场次时代球员的排名积分和自己的比赛场次或胜场数有极大的相关关系,对于一部分球员来说,自己的排名积分和比赛场次数甚至完全相等,因此,我称这个时间段为场次时代,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世锦赛时期(1977-1982)
1982年以前,只有世锦赛是排名赛,取过去三届世锦赛的积分的和进行排名,排名高低完全取决于世锦赛的表现,积分体系也设计得非常简单,冠军5分,亚军4分,四强3分,八强2分,16强1分。从积分设置上可以看得出,正赛阶段每场比赛获胜带来的积分增长是一样的。
雷·里尔顿是这个时期的霸主,1977-1980年连续4年排名世界第一,1981年克里夫·桑本取代了雷·里尔顿,成为历史第二位世界第一,1982年世界第一重回里尔顿之手,但是这个世界第一却有点问题。
1982年世锦赛,亚历克斯·希金斯夺冠,原本世界排名前四名分别是亚历克斯·希金斯(10分)、雷·里尔顿(9分)、克里夫·桑本(8分)、史蒂夫·戴维斯(7分)。可是亚历克斯·希金斯却遭到了WPBSA的纪律处分,被扣了分数,变成了世界第二,错失了个人唯一一次登顶世界第一的机会。但是为什么他会被处分,处分后排名积分被扣了几分,本人就不得而知了。
(2)三赛季时期(1982-1985)
1982年,国际公开赛和职业球员锦标赛(后改名大奖赛)成为职业排名赛,改变了单纯由世锦赛决定排名的状况,积分依然由过去三个赛季的总和组成,但是为了显示世锦赛与其他排名赛的区别,积分做出了如下的微小更改。
世界锦标赛:冠军10分,亚军8分,四强6分,八强4分,16强2分;
其他排名赛:冠军5分,亚军4分,四强3分,八强2分,16强1分。
(3)双赛季时期(1985-1992)
1984-1985赛季,精英赛、英国锦标赛和不列颠公开赛成为排名赛,排名赛数量和职业球员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因此1985-1986赛季开始,积分排名体系有了两个大的变化:第一,排名赛积分区间由三个赛季改为两个赛季;第二,积分授予范围从16强扩大到了32强。积分方案如下。
世界锦标赛:冠军10分,亚军8分,四强6分,八强4分,16强2分,32强1分;
其他排名赛:冠军6分,亚军5分,四强4分,八强3分,16强2分,32强1分。
▍积分时代(1992-2014)
进入90年代,职业球员数量激增,场次时代的两位数积分空间太小,造成很多球员分数线同的情况,再加上仅仅32强才能拿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时任WPBSA主席约翰·斯宾塞设计了四位数积分的算法,世界排名正式进入积分时代。
(1)后场次时期(1992-1994)
第一个版本的积分体系并没有摆脱场次时代的框架,尽管使用了四位数的积分,但是各等级的积分依然是等差数列。下面两张图便是1992-1993赛季和1993-1994赛季的排名积分制度。在场次时代,英锦赛尽管在长度和奖金上都一定程度的高于其他排名赛,但是在排名积分上却没有任何区别。1992年英锦赛的积分第一次超越了其他的普通排名赛,正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大排名赛。
注:【1】1992-1993赛季世锦赛采用128→96→64→48→32的赛制,其他大型排名赛采用128→96→64→32的赛制,三站小型的挑战赛采用扁平赛制,但是积分只有普通排名赛的1/10。种子选手首轮出局只能获得非种子选手一半的积分;
【2】1993-1994赛季,英国以外的海外排名赛改为128→96→64→48→32的赛制,由于多打了一轮,正赛阶段积分上比本土排名赛多了400分,且种子选手首轮出局只能拿到非种子选手1/4的积分。
(2)滑块时期(1994-2000)
1994-1995赛季开始,一项全新的积分体系正式诞生,各项成绩的积分不再是等差数列,跳出了场次时代的框架。排名积分被设计成几个等级,每项比赛都是简单的使用这个数列的连续几项,就像一个覆盖一定长度的滑块一样。滑块时期排名赛被分成了4类:世界锦标赛、英国锦标赛、本土排名赛和海外排名赛。
下图是1994-1995赛季和1995-1996赛季的积分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原数列就是6400,4800,3600,2700,2360,2025,1520,1330,1140,855,640,480,360。种子选手首轮出局的积分比例也各有不同,资格赛阶段是2/3,世锦赛正赛阶段是1/3,海外排名赛正赛阶段是1/4.
1996-1997赛季冠亚军的积分大幅度增长,种子选手首轮出局的积分比例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具体见下图。
1997-1998赛季开始,种子选手首轮出局获得的积分改为低一级别非种子选手的积分,比如世锦赛32强种子选手的得分是1520分,正好等于48强非种子选手的积分,这项体系使用到了1999-2000赛季。
(3)过渡赛季(2000-2001)
2000-2001赛季的积分排名体系与前后赛季都不一样,姑且称它为过渡赛季,所有排名赛的资格赛赛制都变成了128→96→64→48→32,具体积分设置如下图。
这个赛季排名赛被分成了3个等级,第1等级是世锦赛,第2等级包括泰国大师赛、英国锦标赛和不列颠公开赛,第3等级包括苏格兰公开赛、威尔士公开赛、中国公开赛和大奖赛。种子选手首轮出局获得的积分改为低两个级别非种子选手的积分。
(4)第一比例时期(2001-2005)
2001-2002赛季,滑块式的积分设置被抛弃,WPBSA设计了一种固定比例的积分系统,世锦赛各个成绩的积分是普通排名赛的2倍,英锦赛是1.5倍,这项设计一直延续到2008-2009赛季,在此期间只有大奖赛偶尔会跳出普通排名赛的行列,成为1.25倍排名赛,也正因如此大奖赛被人们认定为“第四大赛”。
2001-2002赛季,资格赛赛制再度细化,变成了128→96→80→64→48→32,2004-2005赛季职业球员缩减至96人,赛制变为96→80→64→48→32,此赛制一直沿用至扁平赛制开始之前,大奖赛赛制变为96→64→32。种子选手首轮出局将获得非种子选手积分的一半,这项设计也一直沿用至积分时代结束。
(2001-2004三个赛季的积分设置)
(2004-2005赛季的积分设置)
(5)第二比例时期(2005-2010)
2005-2006赛季,正赛阶段32强的积分进行了微调,世界排名进入第二比例时期,以下是2005-2006赛季除大奖赛外,其他排名赛的积分设置情况。
2009-2010赛季,英锦赛与普通排名赛的积分比例由1.5改为1.6,大奖赛、上海大师赛和中国公开赛改为1.4,在此之后直至积分时代结束,中国的排名赛一直都维持着1.4这一比例。
大奖赛的赛制和积分等级经常的发生变化,2005年大奖赛的赛制为96→64→32,没有签表,每轮比赛结束后随机抽签确定对手。
2006年和2007年引入了小组赛,资格赛阶段世界排名第33-96的64名选手分成8个8人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单循环的比赛,小组前两名和世界排名第1-32的球员进入正赛;正赛小组赛阶段,48名选手分成8个6人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单循环的比赛,小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阶段,随后16名选手单败淘汰。
2008年赛制改为普通赛制,随机抽签,2010年进入下一个时期之后,改名为世界公开赛,对部分业余球员进行开放,变成了128→96→64→32,随后该赛事便与海南精英赛整合,移师海口。
(2005-2010年大奖赛的积分设置)
(6)PTC时期(2010-2014)
2010-2011赛季,WPBSA创立PTC制度,比赛与1992-1993赛季的小型挑战赛类似,普通PTC的比赛冠军2000分,是世锦赛的1/5,总决赛冠军积分3000分。下图是2010-2014年期间各项赛事的积分设置。
2012-2013赛季,为了试验扁平赛制,威尔士公开赛和德国大师赛的赛制改为96→64→32,积分设置与2010年世界公开赛类似,2013-2014赛季,绝大多数比赛都改为扁平制,积分设置没有变化。
▍奖金时代(2014至今)
从2013-2014赛季年终排名开始,积分制被奖金制取代,世界排名进入奖金时代。奖金制排名一直运行至今,取最近两个赛季选手在排名赛上所获得的成绩奖金(最高分奖金和满分奖金不计),种子选手首轮出局的分数最初计为非种子选手的一半,后改为计0分。
相关Tags: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