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首富宗庆后的财富成长路【组图】
他插队15年,42岁开始创业;他熟读《毛选》,常被视作毛派企业家;他的意志深入到娃哈哈的每根经络,女儿评价:娃哈哈减宗庆后等于零;他拒绝英国女王宴请:“没什么意思”。
1962年,17岁的宗庆后初中毕业后就被下放,在舟山和绍兴的农场里度过了15年,每月工资28元。他的整个青年时期惟一可以接触到的书就是《毛泽东选集》,“毛在革命时期的有些思想(现在)还是管用的。”宗庆后在日后说。
15年的农村插队生活后,宗庆后终于找到机会回到杭州。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他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承包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那14万不敢全部用完,只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由于手下仅有两名退休教师,此后,只要接到学校的电话,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42岁的宗庆后都得马上蹬上三轮车,把冰棍送到学校去。“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
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推出儿童营养液。
宗庆后调查了3006名小学生,发现有1336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他拿出5万元开发经费,找浙江医科大学营养系63岁的老教授朱寿民研制配方。为了请动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技师张宏辉主 持制造原液,1988年6月16日,宗庆后在《杭州日报》刊登广告有奖征集产品名。从“素”、“精”、“宝”等字眼中,宗庆后挑中了“娃哈哈”三个字。他认为,“娃哈哈”与当时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儿歌同名,并且都是开口音,是每个孩子最早学会的发音音节,朗朗上口又好记忆,便于传播。
1996年,娃哈哈向成人产品领域拓展,达能进入。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娃哈哈纯净水诞生,娃哈哈开始从儿童产品领域向成人产品领域拓展,宗庆后将之视为娃哈哈成长史上仅有的几次冒险之一。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宗庆后对达能开放了娃哈哈的股权,成为产业资本进入内地的首例。
达能欲强购娃哈哈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引发娃哈哈集团员工的强烈反对。
“达能就是资本流氓”
2007年,宗庆后召开了全国经销商代表的会议。会上,对于“合作伙伴”达能的愤怒和怨恨在场内蔓延,四面墙上挂着的横幅写着“揭露事实真相,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娃哈哈相信正义公正是当代文明社会的主 流”……每位经销商代表和员工的发言都让会场散发出强烈的火药味。“达能就是一个资本流氓!”娃哈哈的辽宁经销商孙利大声喊道,“呸!”
达能最终退出,宗庆后重新掌控娃哈哈
07年12月,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意向框架下,双方在商务部的主持下展开新一轮寻求最终解决方案的谈判,最终,达能向娃哈哈出售所持股权,退出了娃哈哈,宗庆后终于重新完全掌控了自己的企业。
工作狂
跟老板出差,是娃哈哈员工的“苦差”。娃哈哈企业研究院副院长李言郡算是“苦主”之一。4月初,他刚跟宗庆后从外地考察回到杭州。出差3天,每天都是早晨 6、7点出门,晚上11点回酒店,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考察间隙,还要去看市场,如果是周末,遇到大超市不营业,也要去看小超市。离开时,总会拎几袋样 品回去。终于可以趁吃饭时间休息下,老板又交代了新任务——刚刚吃的菜泡饭不错,是不是可以研究下?在娃哈哈工作了17年,李言郡早习惯了宗庆后的做派,“他精力旺盛于常人。心里一个概念,就是工作。
经销商齐呼万岁
娃哈哈人对宗庆后的感情,已经从信赖上升到了崇拜。据一位公司员工透露,在2012年10月举行的经销商年会上,一位来自东北的经销商喝了几杯酒后情不自禁的站起来振臂高呼:“娃哈哈万岁!宗老板万岁!”其他人也都跟着他一起三呼万岁,场面煞是壮观。
“黑板干部”
娃哈哈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黑板干部”。这个名词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后,为了镇住那些不服管理的前国企干部,宗庆后想出了一个狠 招:在走廊上挂一面黑板,任免干部不需要走任何手续,只要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上“任命XX为XX职务”,该名干部就立刻上任或者下岗。作为一项人事制度, “黑板干部”没有因为罐头厂人员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是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宗庆后在娃哈哈无上权威的体现——擦掉或写上一个名字,并不需要消耗太多体力。但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黑板干部”已经被取消了。“那是过去的做法,”
“你能想象皇帝成为一间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吗?”
宗庆后拿出一部分股份,分给了大约一半的娃哈哈员工,员工从分红中获利不少,有些员工甚至年收入的50%都来自于分红,宗庆后把不上市原因之一归结为持有股份的员工不愿意,宗庆后称,已经有很多 投行找过他了,“高盛最近还在找我,但我不需要上市,我有钱。”一位娃哈哈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娃哈哈不上市,一部分原因,是倘若上市成功,宗庆后就无法像 现在这样掌控公司了,“你能想象皇帝成为一间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吗?”
宗庆后:与女儿没有竞争 宗馥莉:娃哈哈减宗庆后等于零
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开始以接班人的角色走向前台,宗馥莉进入娃哈哈已经七年,父女俩配合默契,“国际市场、多元化由她负责。”宗庆后说,他依然做饮料大王。从2008年以来,宗馥莉与国际基金、投行的接触频繁起来。而宗馥莉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娃哈哈与父亲的关系:“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零。”
短缺时代的广告轰炸
在娃哈哈的成长历程中,“强攻”曾经是娃哈哈运用更多的营销方式。娃哈哈当初开拓市场,每到一个城市,先去当地报社、电视台,签订广告投放合同,当时做广告还不普及,娃哈哈密集的广告轰炸过后,一个城市就被“攻占”了。1992年,电视广告还在比较粗糙的制作阶段,价格也便宜,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不过数百元。广告先行,接着开始找当地糖酒公司谈销售,如果对方对产品不感冒,宗庆后和同事就躲到一个小旅馆,遍翻当地电话黄页,给商场和销售公司挨个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娃哈哈营养液出售。三天后,糖酒公司就会 找上门来。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成功公司的共同经验,在商品短缺时期,只要产品质量过关,营销手段略有创新,便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联销体——娃哈哈独有的销售渠道体系
联销体是娃哈哈独有的销售渠道体系,其架构为:总部——各省区分公司——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级经销商。娃哈哈为一级经销商划定独立运作的区域,赋予其在所辖区域内发展二级经销商的权力。娃哈哈规定,每年底,他们必须提前向娃哈哈预付次年 销售任务的10%,作为保证金。完成销售指标后,获得当月的奖励及年终返利。这种模式降低了娃哈哈的经营风险,避免了欠账问题,同时将有实力的经销商与娃哈哈捆绑在了一起。
联销体并非不可瓦解
在娃哈哈占据优势的底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这些对手正在强势挤入,而娃哈哈自身的联销体则面临压货、推广预算少,经销商利润下滑等问题。
娃哈哈的多数产品是模仿、跟进市场领先者的产物
在“领先半步”战略的指引下,宗庆后的多数产品是模仿、跟进市场领先者的产物,当然,他希望能在模仿中超越对手。这种策略,让娃哈哈能够更灵活、迅速地对市场热点做出反应。在消费品行业,新概念被提出后,很快有人跟进,是很平常的事情。诸如“冰红茶”这样的产品名称,没有企业能据为己有。第一个吃螃蟹的 企业要考虑如何保持领先优势,而后来者则设法用提供更好的风味等方式超过领先者。
娃哈哈和秋林的格瓦斯之争
哈尔滨秋林格瓦斯饮料公司通过网络发布了主题为《拜托“娃”,山寨也要认真点》的系列海报,声称娃哈哈模仿秋林公司拥有“百年历史”的格瓦斯饮料,将矛头指向娃哈哈格瓦斯的生产工艺。宗庆后表示,格瓦斯其实并非品牌名字,而是一种产品品类,宗庆后说,“谁都可以做格瓦斯,重要的是消费者认谁”,而娃哈哈采用的麦芽汁发酵更先进、安全。据宗庆后介绍,娃哈哈格瓦斯推出三个月之后,获得了1000万箱的预售成绩,说明市场对于娃哈哈格瓦斯是认可的。
极端实用主义 拒绝英国女王宴请
作为一个实业家,宗庆后讨厌形式化,哪怕这形式代表着荣耀——今年春节前,他拒绝了英国女王和首相的宴请,“2月6号女王请,12号首相请,9号就过年 了,让我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去吃餐饭回来,再坐十几个小时去吃、再回来?”宗庆后坐在沙发上,点上一根万宝路香烟,吐出一口带着浓烈浙江乡音的烟圈,“没什么意思。”
娃欧的发展不顺利
娃欧商场位于杭州钱江新城,是一座隐藏在四周摩天大厦间的四层建筑。商场里售卖的商品包括服装、箱包、手表和食品等多个品类,大都来自欧洲一线奢侈品牌副牌和二线品牌。由于时间仓促,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娃欧商场像个丑小鸭。有人批评它的巨大LOGO和建筑整体风格太土气,有人指出它的店面设计太过时,还有媒体报道,由于客流稀少,工作闲暇,一些营业员甚至将商 场当成了收发快递的“接收站”。宗庆后承认,娃欧商场缺点不少,销售情况也不如意,但这些问题显然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困扰。
相关Tags: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