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所占GDP比重及分析
1992年至2010年三季度之间,我门可以将该时期内中国经济分成9个发展阶段,通过阶段性分析,我门不难看出其中的经济周期规律。
第一阶段(1992年第四季度至1993年第四季度):经济过热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4%以上。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与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货币过量发行, 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1993年我国的CPI达到了13%。
第二阶段(1994年第一季度至1995年第一季度):经济初步收缩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农业基础脆弱带来的抗灾能力差,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以及通货膨胀加剧(1994 年我国CPI达到了21.7%),这些问题都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开始放缓。
第三阶段(1995年第二季度至1997年第三季度): 经济软着陆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政府通过一方面控制投资需求、加强农业与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使GDP的增长率开始逐步下降,稳定在10%左右,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第四阶段(1997年第四季度至2002年第四季度):经济低位平稳增长阶段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我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走出了危机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GDP的增长率始终维持在8%~9%之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培育和扩大内需,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这段时期内,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投资与出口依然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但是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也在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上升。
第五阶段(2003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经济扩张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开始了又一轮的投资热潮,拉动经济高速增长。2003年初我国资产投资规模扩张势头过猛,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持续偏快造成上半年经济增长过热。虽然政府开始认识到了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回到两位数,并不断持续上升。
第六阶段(2006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 经济加速扩张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加上高额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经济增速再次迅速上升。从2006年的第一季度开始,我国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迈入并持续稳定在12% ~ 14%的高位,直到2007年的第四季度。
第七阶段(2008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收缩阶段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我国外需增长大幅放缓,出口恶化,同时国内投资也明显放缓,虽然消费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GDP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
第八阶段(2009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触底阶段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季度GDP的增长率创下了6.2%的最低记录,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达到最大。但是随着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整体经济在2009年开始回暖。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增长率在该阶段依然处在低位。
第九阶段(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1):经济扩张反弹阶段
从2010年初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到两位数,经济危机的影响初步散去,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同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相比,稳定性有了极大的增强。该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很低,但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比较大。
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波动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生性的冲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