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排行
201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该报告对2011年世界各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为日本、圣马力诺和瑞士三国,均已达到83岁;其次为澳大利亚、冰岛、芬兰、以色列和新加坡,人均寿命达到了80岁。报告还显示,中国2011年的人均寿命为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影响人口预期寿命的因素
影响各国人均寿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用于公共健康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国内社会和政治稳定水平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此外还受到不同地区人口及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相比于欧美人,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的生活方式要健康得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亚洲的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人均寿命都已经超过了80岁,而美国的人均寿命只有79岁。在这里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生活方式。以日本为例,该国人的饮食以新鲜的蔬菜、米饭和鱼为主,特别是鱼类,它在日本人的饮食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鱼类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助于将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并且可以降低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日本,肥胖症患者仅占总人口数量的3.1%,而美国的肥胖症人口则占到了总人口的33.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前人均寿命低于60岁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处于非洲地区的较为落后的国家,包括尼日利亚(53岁)、尼日尔(56岁)、索马里(50岁)、斯威士兰(50岁)、乌干达(56岁)、赞比亚(55岁)和津巴布韦(54岁)、中非共和国(48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49岁)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为全球低收入国家,能够用于维护国民健康和提高医疗水平的资源自然十分有限。同时,其中很多国家还饱受战乱之苦,这也影响了国民的寿命。
以中非共和国为例,2011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8岁,是全球所有国家当中人均寿命最低的。该国曾经长期为法国的殖民地,在1958年取得独立,但是独立后政局不稳,经历了多次政变。
多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使这个处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饱受创伤,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中非共和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2年为22.1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6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62美元,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条件也十分落后,全国仅有医疗机构768个,卫生从业人员3314人,平均每1.25万人才拥有一名医生,1075人才占有一张病床;此外,这里还是艾滋病的高发地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0%,居世界第十位,而全国总人口仅仅480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均预期寿命较高的地区是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均为76岁,而最低的则是非洲地区,仅为56岁,二者刚好相差20岁。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集中在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医疗条件也相对较好;而非洲地区相比之下则要逊色许多。
人均预期寿命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中国在1990年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69岁,而到2011年则增加到76岁,美国则由75岁提高至79岁。另外,巴西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7岁增加至74岁,印度则从58岁增加到65岁,均增加了7岁;韩国则从72岁增加至81岁,增加了9岁。这都证明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会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1年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寿命为56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6岁,中高收入国家为76岁,而高收入国家则为80岁。因此,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会增加。从历史上看,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一项统计,在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0岁,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则为28岁。英国在20世纪早期的人均寿命为30~45岁,而现在则达到了80岁。就中国而言,根据推算,东汉时期我国的人均寿命仅为22岁,唐朝时增加到27岁,清朝时则达到了33岁。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多年的战乱等原因,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也仅有35岁左右。到1957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58岁左右,1976年则达到65岁,之后更在逐步平稳增加。
同时,科技水平特别是医学水平的发展也是推动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牛痘疫苗的出现使人类灭绝了天花病毒一样,人类在医学方面的每一个进步都促进了人类寿命的延长。在当代,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就是青霉素的发明。1928年,英国人弗来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20世纪40年代之后,青霉素开始大量应用于临床,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
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个世纪,在这100年当中,人类的医疗科技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也推动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对人均预期寿命的反思
毋庸置疑,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标志,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不过,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
首先,当前各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人们通常将一个国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数量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数量的7%作为老龄化的标志。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育愿望不断下降等因素之外,医疗水平进步导致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人均寿命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大都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其中尤以日本最为明显。根据日本官方的一项统计,在2005年时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21%,而15岁以下的人口仅占总人口数量的13.6%。这两项数据表明日本将会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老龄化将对日本的综合国力、产业竞争力以及科学技术人才产生严重的影响。日本社会日益受到了劳动力不足以及社会保障支出过高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中国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3.26%,65岁以上的老人也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差距也比较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未富先老”。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其次,人均寿命的提高也使世界总人口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长期以来,人口增长率都是十分缓慢的。到1800年时,全世界也仅有18亿人口。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数量迅速增加。1960年时,世界人口达到30亿,到1976年就已经达到了40亿,1987年则突破了50亿,1999年则突破了60亿大关。根据联合国的一项报告,自195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已经给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类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几十年来,地球上1/5的珊瑚和1/3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1/3的物种濒临灭绝。
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人口的膨胀,不仅会使自然资源加速枯竭,更会严重恶化人类发展的环境。因此,如何在发展的同时,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维持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化解人类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摆在各国面前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