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功臣排行榜之四
六大功臣排行时榜之四(大唐凌烟阁)
凌烟阁
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了,凌烟阁本是位于唐代长安城太极宫内三清殿旁的一栋小楼,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大画家阎立本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并由书法圣手褚遂良题字,即为《二十四功臣图》,小楼也从此依旧例更名凌烟阁(早在北周时,就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记载,可惜已佚)。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每层八人: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
银杏树(相传为李世民栽种)
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
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
李世民手迹
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德宗时加入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郭子仪、李适、仆固怀恩、郭英乂、柏良器、侯希逸、李绛八人。唐宣宗时,又补入了马周、褚遂良、娄师德、张九龄、张柬之、张巡、许远、南霁云等17位名臣宿将,这样凌烟阁前后总计达49人。还有一种说法是鱼朝恩、程元振也在凌烟阁上,小编未可知也--如果是真的,那也太离谱了。
总之最初二十四位功臣依次是:司徒长孙无忌、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孝恭、左仆射杜如晦、太子太保魏徵、司空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尚书尉迟敬德、特进李靖、特进萧瑀、颇炉将军段志玄、尚书刘弘基、洛阳郡守屈突通、荆州长史殷开山、右武卫上将军柴绍、京兆尹长孙顺德、相州都督张亮、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威长史张公谨、虎贲将军程知节、礼部尚书虞世南、左令刘政会、右令唐俭、上将军李绩和虎威将军秦琼。
长孙无忌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公元594年--公元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长孙无忌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孝恭
2.司空、河间元王李孝恭
(公元591年--公元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
唐朝建立后封赵郡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任信州总管,次年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升任荆州大总管,后因治理荆州有方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一年时间将江南平定,因功拜扬州大都督,之后因被人告发谋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孝恭的父亲是李渊的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杜如晦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阳尉。隋朝末年,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蔡国公,谥号"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绘像于凌烟阁,位列第三。
杜如晦是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魏征
4.司空、郑国公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生于巨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同年入凌烟阁,列第四。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房玄龄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公元579年--公元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 ,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房玄龄是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与杜如晦同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世人称为"房谋杜断"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句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高俭
6.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俭(公元575年--公元647年),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
早年曾是隋朝治礼郎,因受斛斯政牵连,大业九年,被贬为朱鸢县主簿,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为司法书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士廉归顺唐朝,以为雍州治中。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升任侍中,封义兴郡公。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年(公元638年),改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十九年(公元645年),拜为太傅,辅佐皇太子李治监国。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卒于任,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后,追赠太尉。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尉迟恭
7.右武候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恭(公元585年--公元658年12月26日),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去世,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尉迟恭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再次救了李世民。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李靖
8.特进、卫国公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是历史上“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萧瑀
9.特进、宋国公萧瑀(公元575年--公元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唐朝宰相,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
初封新安郡王,西梁灭亡后随其姐萧皇后进入长安,因为是萧皇后之弟的缘故担任内史侍郎,不久被免官贬为河池太守,随后又降唐受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六次担任宰相,又因故六次被罢免,严重时甚至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二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九位。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萧瑀因其姐姐萧皇后去世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当时又身染重病,被李世民召往玉华宫后不久便去世了,时年74岁,卒赠司空、荆州都督,谥曰贞褊公。
萧瑀是隋炀帝萧后之弟,也就是隋朝的国舅爷。因反对隋炀帝征高句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段雄
10.辅国大将军、褒国公段雄(公元598年--公元642年),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
段志玄早年与父亲客居太原,后从高祖起兵,隶属李世民部下,随其平定王世充,累升至秦王府右二护军。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引诱,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
贞观年间,段志玄担任西海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段志玄病逝,追赠扬州都督,谥号忠壮。
段志玄一开始就是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唐王朝的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刘弘基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公元582年--公元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唐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
刘弘基早年以父荫为右勋侍,为避从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后投奔太原,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李渊起兵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后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进封任国公。
贞观年间,刘弘基拜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并以辅国大将军致仕,后曾随军远征高句丽。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刘弘基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曰襄。
刘弘基少年时游侠长安,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句丽。
屈突通
12.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公元557年--公元628年),长安人,隋唐时期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大业年间曾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时留守长安。李渊起兵入关,屈突通兵败被俘后降唐,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后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后回朝拜为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复为检校行台仆射,镇守洛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封洛州都督,进左光禄大夫。不久病故,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屈突通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殷峤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峤(?--公元622年),字开山,以字行,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隋末为大谷长。李渊自太原起兵,召补大将军掾,从攻西河为渭北道元帅长史,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内史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从秦王李世民率八总管兵讨薛举战败,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为民,后又从平薛举子薛仁杲,恢复爵位。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殷开山是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就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柴绍
14.镇军大将军,谯国公柴绍(公元588年--公元638年),字嗣昌,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幼以任侠闻。隋为太子千牛备身,娶唐高祖女平阳公主为妻。唐国公李渊起兵,领马军总管,率先登陷阵。武德初年,从秦王李世民征战,以功封霍国公。贞观初,转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后加镇军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柴绍是李渊的女婿,李世民的姐夫。李渊起兵时正好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留最后一家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长孙顺德
15.左骁卫大将军,薛国公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为逃避高句丽战役,前往太原,投靠李渊、李世民,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征讨李建成余党。太宗即位,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居官贪婪,被免官,后病死。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叔叔,与李世民父子是老交情。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
张亮
16.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公元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亮早年以务农为业,后投靠瓦岗,隶属于徐世绩部下,随徐世绩降唐。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在洛阳招募私党时,被告发下狱,拒不招供,因而有功,后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贞观年间,张亮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长史、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封郧国公,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后揭发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担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
后来张亮宠信术士,由此逐渐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张亮被告谋反,斩于西市。
张亮本来是瓦岗寨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善于行政、颇得信任,还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句丽而立功。但最终却以谋反罪受诛,实在令人可惜--自古迷信害死人。
侯君集
17.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公元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侯君集是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张公谨
18.左骁卫大将军、邹国公张公谨(公元594年--公元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州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候长史。后在徐世绩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征讨东突厥。次年,东突厥平定,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投降唐朝后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程咬金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公元589年--公元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武将之一。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虞世南
20.礼部尚书、永兴县公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陪葬昭陵。
虞世南是隋朝奸臣虞世基的弟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刘政会
21.户部尚书、邢国公刘政会(?--公元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牛屯镇 )人,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之孙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大业年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投靠李渊,被派至太原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武德初年,留守太原,经营后方。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被俘,忠心不屈,后获救。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刘政会病故,追赠民部尚书,谥号襄。
刘政会在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就率所部兵马依附李渊,随李渊起兵,也是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真实版“身在曹营心在汉”)。刘武周灭亡后获救。后担任刑部尚书。
唐俭
22.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公元579--公元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父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交好,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唐俭参与谋划。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升为中书侍郎。二年(公元619年),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为礼部尚书,授天策上将府长史,封莒国公,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朝廷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后授户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而贬官。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于家,加特进。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病故,年七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唐家与李家是世交,唐俭和父亲都是李渊好朋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是首义功臣。因功劳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户部尚书,却因怠于政事贬官。
李绩
23.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公元594--公元669年),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从李世民平定四方,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大破东突厥、高句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累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奉旨与苏敬、孔志约、许敬宗、于志宁等编《唐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绩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李绩是《说唐》中徐茂公的原型,本来是瓦岗军大将,少年时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
秦琼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公元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又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最后与程咬金等加入李唐。
秦琼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众之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死。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秦琼是《说唐》中威名赫赫的秦二哥,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中留守秦王府。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以上就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臣的正确排序,怎么样是不是与民间演义大相庭径,程咬金位于徐茂公和秦叔宝之前。
相关Tags:第一